??10月16日一早,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樂立村的田間地頭格外靜謐。跨過納灰河,百年古榕樹下的小廣場上,坐滿了身著節日盛裝的布依族群眾。透過屏幕,每個人的心都緊緊連接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
??“這么大的成就來之不易。作為親身參與其中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一路走來,我感觸良多。”在廣場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的人群中,黔西南州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石明顯得格外激動,“就在上個月,在由袁隆平院士倡導建成的黔西南州水稻超高產試驗示范基地上,我們創下了水稻單產1154.68公斤的全省紀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石明說,“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山區土地破碎,保障糧食安全必須提高單產。”
??“良好的氣候和自然生態、優質的品種、配套的技術是水稻高產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石明談道,“在農業科研與糧食安全的道路上,我們走了20年,逐漸總結出了一條適合黔西南州水稻高產和超高產的技術方案。”
??石明介紹,他的團隊陸續攻克了水稻高產、超高產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難題,并與貴州省農科院合作制定了貴州省第一個水稻栽培地方標準。他的團隊將繼續圍繞適合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品種選育,開展好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與創制利用,不斷做強種子“芯片”,并持續做好配套技術研究,讓良種與良法相配套,深入激發品種潛力。
??石明表示,下一步,他和團隊會腳踏實地做好技術進步和單產提升工作,不斷夯實區域性的糧食安全根基,更好地為鄉村振興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本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