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清流浩蕩澤被兩岸;黃河滔滔,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雄安新區,“未來之城”英姿初展……看,這日新月異的山河;聽,這攜手奮進的壯歌!
縱橫當有凌云筆,萬里寫入胸懷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進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引領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從南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白山黑水到錦繡江南,我國區域發展更加協調。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2%、21.1%,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2021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的總量超過了全國的40%,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世界少有,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黨要領導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穩中求進、協同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輝煌成就,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實踐偉力,彰顯了百年大黨的定力魄力和歷史擔當,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推動區域協調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區域,是經濟發展的載體,也是人們生活的家園。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要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也要看到,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現代化進程不可能齊步走,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支持帶動其他地區實現現代化。
推動區域協調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各地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堅決破除地區之間的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推動區域協調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尊重客觀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機制。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神州大地將繼續書寫區域協調發展新的宏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