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等6部門近日印發《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進一步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作為開放大省,過去十年間,江蘇外資規模有八年位居全國第一。加快加深“引進來”的步伐,江蘇該如何繼續高效利用外資?持續放寬開放門檻,外企又有哪些現實期待?
踩上“江蘇風口”:
越來越多“總部”“中心”落戶
10月18日,全球光學及光電技術領軍者德國蔡司集團在蘇州工業園區奠基啟動“鳳棲”工程建設,此次奠基的蔡司研發生產新基地項目,將陸續引入顯微鏡事業部B&C級全球產品中心,以及工業測量事業部的部分全球生產基地及大中華區客戶與解決方案中心。這是蔡司集團在國內首次購地自建項目,標志著公司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與擴展。
10月24日,作為歐洲光伏龍頭企業,伏圖拉中國總部落戶蘇州市吳中區。意大利伏圖拉CEO、聯合創始人林宸介紹,伏圖拉擬在吳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完成中國總部公司的設立,打造集團中國區總部和中歐新能源研究院。在吳中高新區木瀆鎮設立光伏組件研發生產基地,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額20億元。
……
連日來,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相繼在江蘇各地增產、投產,將中國總部、研發中心等機構設置在了江蘇。采訪中,很多外資企業負責人笑稱,“當前,中國就是‘風口’,投資中國、投資江蘇是最‘簡單’的選擇。”
今年6月,西門子全球首座原生數字化工廠落戶南京。該工廠運行后將打通從研發到生產運營各環節數據流,產能提高近2倍,生產效率提升20%,產品上市時間縮短近20%,成為西門子運動控制領域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和制造中心。
為何選擇落地在江蘇?“西門子將江蘇視為在華高端制造業和創新研發領域發展的高地,先后在江蘇省布局4家分公司、10家創新研發中心和7家工廠。尤其在創新研發方面,江蘇是西門子在華研發機構最多的區域。西門子中國研究院蘇州院和西門子工業信息安全運營中心均落地蘇州。”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肖松博士表示,“江蘇產業基礎良好、制造業門類齊全、生態鏈完善以及不斷創新人才培養,這也是我們選擇江蘇的重要原因。”
“歐萊雅能長期占據全球化妝品的頭把交椅,離不開中國制造,甚至可以說是離不開蘇州制造。”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介紹,根據歐萊雅近日發布的財報顯示,前三季度歐萊雅銷售額達279.4億歐元,合并增長20.5%。作為歐萊雅中國的兩大工廠之一,蘇州工廠主要生產護膚品和洗發產品。“一直以來,江蘇都是歐萊雅在中國業務布局和發展的重要樞紐。其中,蘇州工廠有助于歐萊雅保證在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產品的穩定供應,并幫助歐萊雅中國在2020年疫情期間仍然實現逆勢增長。同時,蘇州的分銷中心也在倉儲物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費博瑞看來,中國擁有巨大的潛力,人們對于美的追求更加渴望,并將伴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增加進一步成長。據預估,到2030年,大約3.7億中國人將會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中國消費者護膚將會更功能化,更優質化,這也正是市場空間所在。
為抓住風口,最近,歐萊雅中國在蘇州啟動了兩個開創性項目,即歐萊雅集團全球首家自建智能運營中心——歐萊雅蘇州智能運營中心奠基以及歐萊雅蘇州尚美工廠10萬級潔凈車間正式啟用,后者年總產能達10億件以上,是目前歐萊雅在亞太區產量最大的工廠。“未來,我們將秉持‘把握小趨勢,下好先手棋’的理念,持續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并通過對這些趨勢的把控,更好地為中國市場帶來新鮮活力。”
積累“江蘇經驗”:
以高水平“引進來”實現“外資穩鏈”
一個個最新案例說明了,江蘇依舊是最受外資歡迎的熱土之一。
此次印發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工作的方向和重點任務,總結起來包括三個方點:優化投資環境,擴大外商投資增量;加強投資服務,穩定外商投資存量;引導投資方向,提升外商投資質量。
事實上,這與江蘇一直以來吸收利用外資的思路高度契合。十年來,江蘇實際使用外資穩步增長,2012年-2021年年均吸收外資達242.4億美元,占全國比重保持在18%左右。
為促進高水平“引進來”,實現利用外資的“穩中提質”,近年來,江蘇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相繼出臺和實施了《省政府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政策的意見》《省政府關于促進外資提質增效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省政府關于促進利用外資穩中提質做好招商安商穩商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持續完善外資鼓勵政策體系,推動全省高水平對外開放,致力于打造“最受外資企業歡迎的投資目的地”。
對于投資環境的變化,外資企業的感受最深。1994年,博西家電在江蘇成立了第一家洗衣機工廠,標志其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落戶以來,博西家電在項目落地、審批、建設、總部企業發展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博西家用電器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唐善達舉例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在全局統籌防控疫情的同時,在第一時間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同時也幫助企業的關鍵供應商復工復產。省商務廳、省外辦也積極幫助企業的外籍人員取得商務簽證,及時回到中國參加經營管理工作,這些都讓博西家電受益匪淺。
就在疫情期間,江蘇建立222家重點外資企業清單和100個重點外資項目清單,強化要素保障和跟蹤服務。幫助39家跨國公司協調解決產業鏈供應鏈方面400余個困難訴求。為8000余名外籍重點經貿人員及其家屬簽發來蘇邀請函,幫助外資企業關鍵崗位人員返崗。
一邊優化服務、一邊放寬門檻,在利用外資規模保持穩步增長的同時,江蘇利用外資結構也呈現逐步升級的發展態勢。比如,近年來流向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高端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現代商貿業等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有了明顯增長。高技術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占比從2012年的13.6%上升到2021年的24.4%。
規模增長和結構升級,以引進資本和項目為紐帶,帶動了技術輸入,從傳統引資向“引資+引技”的戰略轉型,已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重要特色和亮點。今年1-7月,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2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制造業外資同比增長48.0%,在全省占比提升至36.5%,利潤再投資同比增長163.9%,有效實現了“外資穩鏈”。
激活“江蘇市場”:
擴大開放政策為外資“保駕護航”
如何進一步激活江蘇市場,實現高效引資?
“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根本性變化,從‘引進來’的角度看,江蘇利用外資的目的和作用也將發生變化。特別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引進來需要適應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著力提高引資的質量,注重吸收國際投資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先進管理經驗以及高素質人才。”南京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貿易系教授韓劍建議說。
來自德國的隱形冠軍菲尼克斯電氣自1993年落戶南京,已在江蘇扎根29年。“菲尼克斯堅定在蘇發展的信心沒有改變,將持續加大投資中國的力度,主要基于江蘇良好的營商環境、制造業強省產業優勢、教育強省人才優勢和身處長三角核心區域優勢。”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公共關系部專員張匯文建議,相關部門以系統性的思維、前瞻性的布局,來制定政策、創造條件加強人才吸引力度,包括領軍性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像招商引資一樣“招才引智”,吸引人才和保留人才;當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還需要將物流職能獨立運營,制定以生產指標為基礎的配套物流土地指標政策,以便企業獨立的物流建設項目也能夠獲得相應的土地。
除了人才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配套,疫情之下,供應鏈問題成為外企最為關注的話題,供應鏈本土化也成為企業呼吁的重點。肖松表示,從疫情開始之后,西門子就把供應鏈作為了最高等級的企業議題,力求將供應鏈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通過今年3月份這輪疫情,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之后還要加強本土的供應商的建立和開發。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就能夠更加快速地面對未來一些新的不確定性。”肖松希望,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為企業找到更多合適的本地供應商,實現政企雙贏。
還有不少企業呼吁,江蘇可以進一步放寬政策門檻。今年以來,江蘇多次舉行與外資企業相關政策交流會,其中能源轉型問題備受關注。哈金森工業橡膠制品(蘇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哈金森集團在中國的第一家全資工廠。道達爾哈金森集團亞洲高級副總裁樂居表示,江蘇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特別是在汽車動力電池領域,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好的機遇,但越來越多的汽車細分供應鏈被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也放緩了企業來蘇發展的步伐,相關部門是否可以出臺激勵措施,或者有計劃地為工業企業提供綠色能源?
面對企業的期盼,記者從省商務廳了解到,江蘇將從三方面著手提升:以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為核心,持續落實國家外資領域擴大開放政策,推動汽車制造等領域開放舉措有效落地,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以“四個一”持續提升外資企業服務水平——一個專班,發揮省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作用;一個品牌,持續打造“外企與部門面對面”系列品牌活動;一個平臺,辦好江蘇開放創新發展國際咨詢會議;一套政策,加強對外資提質增效的政策支持。以加快推動《江蘇省外商投資條例》立法、完善外資投訴機制、落實外資信息報告制度等系列“組合拳”為保障,持續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我們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堅持對標先進、深化改革、協同聯動、法治保障,持續提升外商投資便利化水平,全力為外資企業在蘇投資發展保駕護航。”省商務廳外資處副處長何懷東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丁茜茜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