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燃新引擎的點火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市科技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堅持問題導向,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加強科技體制改革戰略謀劃 科技創新統籌能力顯著增強
北京市認真貫徹國務院印發的《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制定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張圖”,每年召開部市共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場推進會,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市政府辦公廳以上名義出臺科技創新政策文件70余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顯著提高。
(一)強化體制機制頂層設計,構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戰略布局、組織模式和實施機制。著力抓好“三張圖” “頂層設計圖”,即《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等;“組織架構圖”,即市政府和10個中央有關部門共同組成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建立“一處七辦”組織架構;“施工任務圖”,即《北京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實施方案》、監測評價指標、工作任務和重點項目清單,連續6年制定年度重點任務和項目清單,部市共同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各項工作。
(二)推進科技系統機構改革,構建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相適應的創新治理體系。市委從本市“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新要求出發,作出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合署辦公的重要決策,這是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統籌整合科技資源,探索具有首都特點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2021年初,通過兩委合署辦公和事業單位改革,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實現了組織體系重塑,進一步明確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和國家實驗室建設“三條主線”,凝聚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強大合力。
(三)出臺科技體制改革重要文件,構建本市科技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政府印發實施《關于新時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30條重大改革措施,對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圍繞創新主體關切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北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推出28條重要改革措施。圍繞把首都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盛勢,市人大頒布《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就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科技成果報告制度等做出適度超前的制度設計。圍繞人才發展,修訂《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等人物獎。
開展中關村先行先試 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中關村)充分發揮先行先試改革“試驗田”作用,率先實施一大批國家級創新政策,為國家創新體系和科技基礎制度建設探索出了有益經驗。
(一)整合資源、搭建平臺,開展科技政策先行先試。中關村持續推進以“1+6”“新四條”為代表的系列先行先試改革,重點圍繞科技成果“三權”、加強科技人員激勵、引導企業研發投入、科研項目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深化改革,同時開展科技金融創新、人才管理等改革。財政部、科技部印發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有關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試點政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有關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試點政策,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關于開展深化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政策,國務院在中關村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試點基礎上批準設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等。
(二)推動先行先試縱深發展,協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近年來,外籍人才管理、外債便利化、境外并購外匯管理、商事制度改革、設立民營銀行、生物材料檢驗檢疫監管、食品藥品監管和產業發展等一批先行先試政策在中關村落地。中組部、科技部等部委聯合北京市印發關于深化中關村人才管改革的若干措施,公安部支持實施“綠卡直通車”等10項出入境政策,原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發布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國家外管局支持率先實施外債便利化試點,原工商總局支持中關村商事制度改革19條措施,國家食藥總局支持開展食品藥品監管改革和產業發展12條政策等。
(三)立足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實施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總書記在2021中關村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中強調,“中國支持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干措施》。立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關村圍繞做強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機制,瞄準最突出的短板、最緊迫的任務,實施24項先行先試政策,相關部委和市屬單位已經出臺一系列重要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推動出臺基礎研究稅收試點政策,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模式創新,推出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方案,出臺科技企業全鏈條金融支持措施,等等。
深化科研管理改革 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賦能”
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改革部署,積極開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賦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一)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在戰略前沿領域主動布局建設量子、腦科學、人工智能等8家新型研發機構。突出“五新機制”,即“新的運行體制”,打破傳統科研機構管理模式,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新的財政支持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賦予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自主權;“新的績效評價機制”,實行個性化合同管理制度,由理事會下設的委員會進行績效評估;“新的知識產權激勵”,市財政資金支持產生的科技成果由機構依法取得;“新的固定資產管理方式”,市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等由機構管理和使用。目前,新型研發機構已集聚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產出了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國際首臺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樣機、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2.0”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相關改革經驗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二)引領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聚焦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痛點”“堵點”“盲點”,出臺《北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經費管理辦法》《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管理辦法》《北京市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出簡化財政科研項目預算編制和評審程序、下放財政科研項目預算調劑權限、加大績效支出激勵力度、改進科研人員因公出國(境)管理方式、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等系列改革舉措,切實增強科研人員改革的獲得感。相關改革經驗被吸收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之中在全國推廣。
(三)推進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改革。實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圍繞疫苗、藥物、檢測、動物模型等方向,采用公開張榜懸賞的揭榜攻關模式,科技抗疫跑出了“北京速度”。建立“北京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推行項目材料網上報送和“材料一次報送”制度,實現項目和資金管理全流程“在線辦”,減少信息的重復填報,課題任務書報送數量壓減67%,辦理時限由最初的35天壓縮至14天。開展科研項目承擔單位“誠信典型”管理,對于納入“誠信典型”管理試點的承擔單位,其內部審計機構出具的科技計劃項目經費審計報告或加蓋單位印章的經費總決算表可作為驗收依據,2年內免于本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結題)經費審計。
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
積極實施《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持續深化改革措施,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建設。研究出臺“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措施。印發《關于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突破“不敢轉”“不愿轉”“轉化不暢”“接不住”等難點,市區二級累計出臺近百項相關政策。落實科技部等9部委《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北京積水潭醫院等3家市屬單位及6家中央在京單位共完成26個項目賦權改革試點工作。
(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制機制。建立全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議事協調機制,推動央地、市區、部門以及各方主體協調聯動,分管科技工作的市領導擔任召集人,14個相關委辦局、16個區政府及“三城一區”管委會協同推動成果轉化。同時,各區均建立主管領導負責、區屬各部門參與的成果轉化推進機制。編制《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操作指南》《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集》和《國家及各省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匯編》,組織開展各類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活動,有力地推動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落地。
(三)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和轉化人才培育。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投入2.4億元財政資金,支持技術轉移機構98家,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機構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建設北京市科技成果信息系統,匯交本市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率先啟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價工作,2020年至今已有474人獲得職稱。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7家轉移轉化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支持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開展技術轉移專業方向研究生教育試點,自2020年起累計培養技術轉移專業碩士百余人。
2012—2021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計超76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總量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12.3%。2021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7005.7億元,是2012年的2.8倍。2021年流向外省市和出口技術合同成交額占比達74.1%,北京對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積極創新人才發展機制 助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以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主線,制定《關于深化首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人才支撐保障行動計劃,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一)著力提升人才國際化水平。聚焦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使用、激勵和服務保障等核心環節,爭取國家相關部委支持,先后開展了中關村人才特區13項特殊政策、中關村“人才八條”政策、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等多輪人才政策創新,為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證開通了“直通車”,在國內率先探索開展永久居留積分評估制度;制定實施“急需緊缺”人才認定辦法,經認定后外國人才(A類)辦理工作許可、出入境等方面享受綠色通道服務;出臺支持外籍人才創辦科技企業政策措施,支持外籍人才在京創辦科技型企業享受國民待遇。先后確定朝陽望京、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新首鋼、通州、順義、懷柔科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8個區域,全面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在醫療、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環境。目前,全市已推動建設1.1萬套國際人才公寓、23所國際學校、8家國際醫院、18個外國人服務站點。
(二)建立健全人才梯度培育體系。通過實施各類科技人才計劃,建立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杰青基金項目、中關村高聚工程、朱雀計劃等相互銜接、多元立體的市級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形成從戰略科學家到領域頂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創新人才梯隊。依托世界一流研發機構聚集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北京市杰青項目定位為引導40歲以下、富有創造力、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圍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開展原創研究和實質性國際合作,已累計支持4批143位項目負責人。實施“朱雀計劃”,以市場化方式引進培養一批具有科學家思維、工程師技能,擁有創新資源調配能力的高端項目管理人才。
(三)完善科技人才評價制度。不斷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首次以社會化評審方式開展自然科學研究系列職稱評價,不受申報人戶籍、檔案、所在單位性質等限制,讓更多民營企業和機構的人才能夠獲得職稱評價服務。積極破除科技人才評價中的“四唯”現象,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在部分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新型智庫推行職稱自主評聘;對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與推廣的人員實施分類評價,推行代表作制度;在工程系列中設置技術經紀專業,拓展技術轉移轉化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目前,全市已集聚形成從戰略科學家到頂尖產業領軍人才再到青年科技人才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其中,兩院院士在京913人,占全國49%。“國家杰青”入選人才在京1805人,占全國39.3%。活躍研究人員數量超47萬人,位列全球第1。北京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人數為253人次,占全國總量的27%,占全球的3.8%。
加速創新要素深度融合 持續打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
為發揮北京科技和人才優勢,更好促進創新創業,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服務機制,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體系,發揮科創基金引導作用,構建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
(一)強化創業孵化和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出臺《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設立支持孵化機構建設支持專項,打造一批硬科技孵化器。目前,全市孵化機構達到500余家,孵化面積達到595.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2.6萬家。強化對企業服務,制定實施獨角獸企業服務行動工作方案,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準”政策試點。支持小米集團等一批領軍企業建立了創新聯合體。發布關于支持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若干措施,實施“筑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健全培育和支持服務體系。
(二)完善企業融資支持政策。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科技信貸產品創新。聯合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建設“創信融”平臺,搭建首貸中心、續貸中心、確權中心平臺,實施差異化風險補償措施,將全市4.5萬戶科創企業無貸戶納入銀企對接范圍。設立300億元科創母基金,政府出資部分設計了利益讓渡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早期原始創新投資。推出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發展的措施,支持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建成中國(北京)和中國(中關村)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開啟了專利快速審查“綠色通道”,大幅縮短專利審查周期。提升企業知識產權風險防控能力,出臺實施《北京市知識產權保險試點工作管理辦法》。完成知識產權綜合立法,構建“一站式”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設立中關村核心區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處置資金池,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本分擔和風險補償機制。開展專利權質押全流程服務試點工作,業務審批實現3個工作日內辦結。
(四)積極構建開放式創新網絡。推動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實施《京津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印發實施《關于支持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和發展的規定》,從人才服務、科研激勵、知識產權、營商環境、屬地保障五大方面提出20條支持措施,加快促進外資研發機構在京聚集發展。高水平舉辦中關村論壇,總書記2019年向論壇發來賀信,在2021年論壇做重要視頻致辭,論壇升級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
來源:北京市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