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市“風光漁”新能源基地、太湖黿頭渚、鹽城市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徐州市潘安湖濕地公園……正在北京舉行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江蘇單元的展墻上,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美景交織出江蘇“環境美”的絢麗色彩,讓觀眾不僅直觀感受到了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更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美麗中國的絢麗多姿。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從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到全面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到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建立實施……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我們摒棄了過去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狹隘發展觀,選擇“因綠興業”“因綠致富”。以江蘇為例,發展理念的轉變,帶動了江蘇生態環境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徐州從“一城煤灰半城土”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宿遷市耿車鎮從“垃圾圍城”變成全省聞名生態鎮、電商鎮,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實現“騰籠換鳥”的華麗轉身等,都是江蘇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優化的縮影。
擘畫“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好藍圖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些重要論述,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行動指引。未來,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方面,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作為發展導向,推動傳統工業向綠色工業轉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另一方面,要同步做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促進生態環境恢復生機與活力。相信通過不斷努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將更加美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和建設者。奮進新時代,我們要更加牢固地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全社會倡導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呵護家園,攜手共同讓“環境美”的色彩更絢麗。(蘇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