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6日電(甘甜)“可靠和信任——這兩種價值觀在中國和德國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它們也是外交關系和政治伙伴關系的基礎。很高興我們面對面進行了會談。” 結束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后,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寫道。
圖片來源:德國總理朔爾茨社交媒體截圖。
今年恰逢中德建交 50周年。作為中共二十大召開后首位訪華的歐洲領導人,也是其任內首次訪華,朔爾茨此行備受矚目。
中國人民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朔爾茨訪華釋放了德國新政府對繼續深化發展與中國密切合作關系的重視,為強化中德關系和中歐關系發展發出了積極信號。這對兩國、對歐盟以及對百年變局加速發展的世界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信號一:“脫鉤”不是選項
正如朔爾茨訪華前在《法蘭克福匯報》上撰文指出,“脫鉤”不是選項,他再次用實際行動表明其態度。
資料圖:德國總理朔爾茨。
11月4日,訪華期間,朔爾茨明確表示: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愿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當然,兩國交往也會出現摩擦和分歧。朔爾茨對此表示,德方也愿同中方就雙方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交換意見,增進了解和互信,努力穩定、鞏固和發展德中關系。
閆瑾指出,德國的戰略考量就是,不能與中國“脫鉤”,無論發生了什么變化,中國都是德國的重要伙伴,務實合作才是正確的選擇。
信號二:經貿合作是兩國關系發展的壓艙石
“把德國最大的品牌帶到中國”,坐下來談談合作,無疑是朔爾茨此次訪華的重要議題。
德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在華開辦合資企業、最早對華開展科技合作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2021年,兩國雙邊貿易額大幅增長達到2351億美元。而今看來,經貿關系依然是中德關系發展的壓艙石。
信號三:德國看重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獨特作用
此次訪華前,朔爾茨曾撰文指出,世界發生根本性變化——新冠疫情蔓延,烏克蘭危機對國際秩序、全球糧食和能源供應、經濟等產生重大影響,與北京直接對話在當下變得尤為重要。
除了雙邊關系,此次中德領導人的會晤中,尤為受到矚目的是,雙方還就烏克蘭危機等交換了意見。
“德國看重中國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要大國,國際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中國都發揮著獨特作用,這也表明德國愿意在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等議題上加強與中國溝通與合作。”閆瑾表示。
信號四:反對搞陣營對抗
自朔爾茨宣布訪華之后,一些美西方國家對其頗為不滿:德國國內,執掌外交部和經濟部的綠黨頻頻鼓吹所謂“減少對華依賴”;美國國務院官員則被曝試圖借中企收購漢堡港股份交易大作文章……
頂住壓力,朔爾茨堅持訪華并表示:世界需要一個多極化的格局,新興國家的作用和影響值得重視,德方反對搞陣營對抗,政治家有必要為此負起責任。德方愿為推動歐中關系發展發揮應有作用。
閆瑾分析稱,德國國內正在討論制定新的“中國戰略”,歐盟內部對于應加強還是減少與中國的合作眾說紛紜。在復雜的國內、國際背景下,朔爾茨訪華釋放出進一步加強與中國關系的積極信號,這為在“后默克爾時代”撲朔迷離的中德關系和中歐關系摒棄“冷戰”思維、互相尊重、開展務實合作指明了方向,為中德關系和中歐關系行穩致遠奠定基礎。
她進一步指出,二十大后,德國總理朔爾茨等多國領導人接連訪華。在美國拉幫結派的背景下,這對于中國打破美國圍堵,減少美國打壓的壓力,發展更廣泛、多元的經貿合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