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五彩繪秋田,遍地紅椒醉萬千。10月26日上午,收割機穿梭于金黃的稻田間,將飽滿的顆粒“收入囊中”,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面對繁忙的豐收景象,種植戶鄭軍忍不住說道“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啦!這600多畝的稻田,預計總產值能達到60多萬,比去年還多!”
誰能想到鄭軍口中的600多畝地曾經是碎片化的荒地呢?為了適應城市的發展節奏,南通市崇川區青龍橋社區進行了拆遷工作,2017年完成拆遷后留下了零零碎碎的閑置土地,這些地塊經常被用來堆放建筑垃圾,“拆遷之后,這塊地也沒人管了,環境臟亂差,想到以前住的地方變成這樣真的可惜!”社區居民對此也有抱怨。
資源浪費怎么破,居民情緒怎么解?社區兩委班子考慮了土地租賃、出讓置換、打造成高標準農田等幾種方法,最終結合社區居民的意見,在街道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采用了化零為整、連片成地的方法,經過5個多月的整治,600余畝土地嶄新亮相。為了讓居民得實惠,在通過召開座談會、村民代表大會、入戶走訪后,這片土地被采取“政府+村+企業+群眾”的托管模式,即由政府主導為合作社種植戶牽線搭橋,居委會提供實用技術培訓,并聯合企業及社區黨員、群眾組成監管志愿服務隊,鼓勵附近農戶廣泛參與耕地認領的方式經營。像鄭軍一樣收益的種植戶還有很多,于方德就是其中一位,“我有14余畝田,現在每年能有15萬元的收入”。
承包到戶更要服務到位,雖然今年夏天遭遇了罕見的高溫天氣,但糧食產量卻不會比去年低,這得益于農技專家的常年指導。精準灌溉、高效施肥、有效抗旱、防蟲治蟲等糧食種植中常見的不常見的問題,街道農技專家都會主動上門,在田間地頭實際教學。社區還下大力氣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大力推廣機械化整地、農機化收割,農戶不僅收入增加了,干活兒也輕松了。
除了傳統農業,青龍橋社區還借助荒地拓寬了特色產業——葡萄種植園。該社區現有葡萄園30余畝,園內有陽光玫瑰、夏黑、醉金香、甬優一號、妮娜公主、玫瑰香等多個優良品種,總產量有30噸,年收入達80萬元。社區還成立殘疾人科技種植園,通過“基地+殘疾人之家”的運作模式,幫助殘疾人家門口就業,目前已有200多名殘疾人在此學習果蔬種植技術。如今,青龍橋葡萄已成為南通市知名農產品品牌和助殘品牌。為了更好的拓寬葡萄銷售市場,社區緊跟潮流開啟了直播銷售,社區書記直播帶貨、田間地頭現場直播……一串串葡萄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社區還定期開展網絡直播達人培訓會,通過人才培養,帶動其他農產品“乘云上網”,讓居民的錢袋子更鼓。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需要因地制宜。金點子、銀點子,符合中央精神有利于人民群眾增收的就是好點子。青龍橋社區黨委書記李明思透露,接下來社區將進一步打造私家菜園綜合體,建設反季節蔬菜大棚區及純天然綠色種植區,讓拋荒地成為集種植、休閑于一體的特色美麗田園,讓居民的好日子越來越甜。
鄭珉 何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