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新征程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江蘇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綠色不僅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江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科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作為踐行生態文明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江蘇省在“低碳賽道”上馬力十足。2021年,江蘇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9.8%、47.5%,新型動能持續壯大,能源、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一路向“綠”。秉承“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的理念,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
“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態保護好比是分母,要對分子做好減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對分母做好加法擴大環境容量,協同發力。”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后,南通崇川通燧社區的黨員張祖發,曾以三尺小船為家,而今卻是長江生態大保護的參與者,宣傳禁漁、清理江邊垃圾。在生態保護的大氛圍下,這個上岸漁民小區從“捕魚”變為“護漁”,成了堅定的“守江者”,他們的精神也感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長江保護,守好長江十年禁漁紅線,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性的基本保障。黨的二十大代表、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專家趙亞夫,扎根農村60年,帶領村集體發展高效農業,零化肥、零農藥、零除草劑,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實現農田良性生態循環,形成了水、稻、菜、草、畜于一體的農業生態系統。新征程上,要弘揚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塞罕壩精神,放大“戴莊經驗”效應,有效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美而富、美而文、美而舒、美而久的價值色彩描繪美麗江蘇的生動畫卷。(文/王靜 圖/陳光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