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影院视频,99视频在线精品,日韩欧美亚洲国产高清在线,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免費發布行業信息
企業電子商務平臺
 
 
發布信息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綜合資訊 » 鹽城市阜寧縣東溝鎮丁橫村:“旁觀”變“參與”,精耕“希望田”
 

鹽城市阜寧縣東溝鎮丁橫村:“旁觀”變“參與”,精耕“希望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更新:2022-10-25  瀏覽:59457   來源:游客  轉載:免費信息網
摘要:[db:簡介內容]
 

關鍵詞:#治理有效#

“十三五”期間,鹽城市阜寧縣東溝鎮丁橫村全村耕地面積2900畝,人均耕地僅1畝左右,田塊分散、效益低下,被列為省定經濟薄弱村。村民年均收入12000元,建檔立卡的低收入農戶113戶、298人,占總農戶數近五分之一,青壯年村民都選擇外出打工。

如何“拉回”流失的勞動力,激活鄉村發展動能?丁橫村選擇用足用好“農業種植”這一傳統資源優勢,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創新辦法,力求讓村民共同參與到鄉村發展中來。近年來,村集體承辦、村民入股的“葉稻麥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辦得風生水起,2019年,所有低收入農戶告別貧困。昔日“后進村”,如今成為稻麥“豐產區”:今年夏季小麥總產量84萬斤,收入1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萬元。

“新農人”:

村里支持,放心逐夢“希望田”

凌晨四五點,伴著此起彼伏的蟲鳴聲,種植大戶粟軍仁帶著10多位農戶一頭扎進他經營的蔬菜大棚,不到一小時,辣椒、西芹、花菜等裝滿了運輸車。

忙碌中,這個樸素的小鄉村“醒”來了,溫暖的陽光灑在地頭,照拂在村民身上。“手頭有得忙,心里頭就有希望。”粟軍仁眉眼間滿是笑意,這一車的蔬菜,即將運到上海的農貿市場,能賺好幾千塊錢。

粟軍仁年近47歲,是河南信陽人,早前一直在上海做蔬菜批發生意,直到前些年,聽朋友推薦,說阜寧縣丁橫村正在引進“蔬菜大棚”項目,地都留好了,就差種植“能手”來。“當時村書記陪著我在村里村外轉了幾圈,給我看了村周邊的交通地形圖,還跟我說,在這里創業,村‘兩委’能幫忙招工,遇到什么難處,他帶頭協調解決。”粟軍仁說,這份擔當和熱情,促使他下了決心。

2018年年底,粟軍仁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流轉了110畝地,經營起蔬菜大棚。“現在正是賣辣椒的時候,每天幾百斤的產量,需要十幾個人采摘,旁邊棚里的花菜也上市了,今年賣的價格很不錯。”看著眼前一簇簇鮮嫩的蔬菜,他向調研組算起賬來:大棚蔬菜銷往淮安、上海、杭州等地,一年下來收入能有50多萬元,還能解決當地10多個村民的就業,每個村民年收入能有兩三萬元。

人勤地生金。這份“收獲”里,既有村民的辛勤耕耘、種植大戶的有效管理,還有村“兩委”的全心呵護。“但凡遇到困難,最先想起的,一定是村黨委。”粟軍仁舉例,今年4月,疫情防控吃緊的時候,蔬菜運輸成了問題,幾萬元的菜眼看就要爛在地里。心急如焚時,村書記及時成立了“工作專班”,安全有序地組織人員協助進行蔬菜采摘、打包,并在第一時間幫助辦理運輸“通行證”,新鮮蔬菜在全程閉環管理下,運輸到高速公路出口,再倒到外運的車輛上……就這樣,“菜籃子”連上了“菜園子”,也保住了村民們的“錢袋子”。

村干部:

黨群連心,共同解鎖幸福密碼

作為傳統農業村,一直以來,丁橫村都以稻麥種植、畜禽養殖為主,產品結構單一,村級經濟薄弱。

2016年,在外從事工程生意的邱葉芝被鎮政府“急召”,希望他扛起共產黨員的責任與使命,“重振”村里經濟。回到家鄉,面對村集體欠債170多萬元、一盤散沙的村民面貌,他徹夜難眠。看來看去,丁橫村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邱葉芝上任一年里,帶領村“兩委”想方設法把土地規模經營搞起來,成立了丁橫村“葉稻麥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我們既要領著大家干,也要干給大家看。”邱葉芝回憶,當時累計動員304戶農戶入股,流轉土地782畝,村集體以省級財政扶持資金200萬元作為入股資金,用于土地整理、修繕農田水利設施、支付土地流轉費等,并為合作社購買了大型農業機械、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

2017年,優質品種稻麥就有了可觀效益,村集體營收突破21萬元。2018年,成功摘掉了省定經濟薄弱村的帽子。“村級經濟發展,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實踐證明,脫貧致富,一定要凝聚起每一個人的力量。”邱葉芝感慨說,“共同參與”是鄉村治理的關鍵。

合作社的成功,讓村“兩委”意識到,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不能光靠政府,家家戶戶都得參與到村里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執行中來。邱葉芝向調研組說起近些年村級治理邁出的步伐:把黨的組織建設延伸到自然村,自然村黨組織通過建立“黨群心連心”制度,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每名黨員每月至少進行1次走訪,及時收集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完善黨務、村務、事務、財務“四務公開”工作機制,推動村民自治和法治保障、德治提升“三治”聯動,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全過程。

“從去年起,村里相繼引進了一系列促進集體經濟的產業、項目,所有大小決議全部上會討論,確保村民對村級事務的決策權。”邱葉芝介紹,近年來,村里通過光伏發電、魚塘發包、土地流轉、合作社等獲得集體經營性收入26.77萬元,同時,還積極發展108畝稻蝦種養和高效種植大棚項目,并與鹽城棲嶺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大棚養雞80畝,為持續增收拓寬渠道。

鄉村振興,不僅要有“錢袋子”,還要有“綠葉子”,如今丁橫村還在嘗試新的跨越。調研組在田頭看到,拋肥機正在拋灑有機肥,這些肥料來自村里的畜禽養殖場。畜禽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再用于田間施肥。“插秧機插秧的過程中,顆粒狀的配方肥就進入一根根管子,由管子的金屬出口‘深植’入稻田中,方便秧苗吸收肥料養分。”邱葉芝說,村里已經形成了“化肥減量”示范區,未來,藥肥雙減、畜禽糞便循環運作方式,將促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取得雙贏。

“原住民”:

農民變股東,走上共同富裕路

“以前家里就幾畝零碎地,只能望天收,或者等人幫扶。現在不僅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紅,還能在合作社務工,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資。增收渠道有了,干勁也就高了。”今年71歲的村民謝志豐感慨道,種地也能過上好日子。

2019年前,他家一年的收入只有幾千元,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在他看來,變化來自村里的“治理有效”,一系列“好政策”穩穩落實,大家的口袋也慢慢鼓起來了。他告訴調研組,丁橫村采用的是農戶“帶田入股”的方式,與一般的土地流轉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利益分配機制不同,采取“保底收入+二次分紅”方式,更好地托起了大家增收的“安全感”。尤其對謝志豐這樣的低收入農戶,村集體還拿出15%的股權收益進行分紅。

如今,老謝老兩口年收入近2萬元,他期待新的幸福“啟航”。“我跟著村‘兩委’去省內其他村學習交流農業技能時,看到很多地方建起了鄉村公園,有的還推出了鄉村特殊群體照護等各種民生服務,這讓我既羨慕,又憧憬。”謝志豐期待著,丁橫村能從“脫貧”邁向“富裕”,靠村“兩委”與村民們的共同努力,奮斗出鄉村好“豐”景。

【專家點評】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高珊:

鄉村治理積極有效,社會治理才能通暢高效,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目標才能如期實現。丁橫村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帶動村民共同發展,脫貧致富。啟示有二:一是拓寬新思路。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讓村民主動參與其中,以鄉村自治促進綠色生產,齊心協力運作綠色、高效、共享的新模式。二是做好知心人。對農民發展權利的尊重和維護,是社會治理進步的必然要求。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村干部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遇事沖在前、想在先,讓村民們放手經營,安心生產,當好村民的“服務員”。

(編輯 吳嫣然)



 
     復制鏈接:http://m.suojiangwan.com/zixun/show-3843.html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聯系方式
 
該企業的資訊
 
最新資訊信息
 
鹽城市阜寧縣東溝鎮丁橫村:“旁觀”變“參與”,精耕“希望田”手機版:http://m.wawangluo.com/21-0-3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