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影院视频,99视频在线精品,日韩欧美亚洲国产高清在线,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免費發布行業信息
企業電子商務平臺
 
 
發布信息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綜合資訊 » 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養好一條魚 做優一粒米 種好一根瓜 ——苗寨夜話產業振興
 

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養好一條魚 做優一粒米 種好一根瓜 ——苗寨夜話產業振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更新:2022-10-24  瀏覽:59537   來源:游客  轉載:免費信息網
摘要:[db:簡介內容]
 

“太陽‘落土’了,院壩不曬了,大家都圍坐過來吧。”10月23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桐樓鄉桐木村桃子埡苗寨的一個院壩,鄉黨委書記張倩招呼著村民圍坐一圈,一場別開生面的“苗寨龍門陣”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拉開了序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張倩的開場白簡單明了,“這個院壩會,主要就是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鄉里的產業發展、說一說未來如何發展得更好,聽聽大家的意見。”

“我們的淡水魚不錯,不過搞得沒有旁邊的普子村好。”“還有生態米,就是種的人少。”“絲瓜絡產業可以,大的絲瓜能有一米半。”……夜色漸濃,大家熱烈討論,院壩里頓時熱鬧了起來。

養好一條魚

爛泥溝成“聚寶盆”

“桐樓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我們不僅有其名,還要有其‘實’。”張倩介紹,在桐樓鄉,用山泉水養出的魚,魚身瘦長,脂肪少,肉質緊實,市場供不應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桐樓鄉 村民正在喂養生態魚。特約攝影 趙勇 攝

“普子村的魚養得好,過年還家家戶戶分魚。年年有魚,寓意好。”談起淡水魚養殖,年過七旬的村民趙壽邦接過話茬說,“普子村養的魚還是我們村趙緒權做的指導,沒理由我們自己不搞好。”

桐木村六組村民趙緒權于2012年返鄉創業,運用當地豐富的山泉水資源,在爛泥溝里建魚塘,探索黃臘丁、草魚、鯉魚、紅鯽等品種的養殖。

靠著過硬的養殖技術,趙緒權用山泉水養出的魚供不應求,爛泥溝變成了“聚寶盆”。趙緒權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淡水魚養殖土專家,很多養殖大戶、合作社都與他合作養殖。

普子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造了廢棄的山坪塘,在趙緒權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養殖了草魚、鯉魚等魚類,不僅村集體實現了收益,還通過“分魚”的方式,讓大家共享發展成果。

同時,趙緒權還學習了魚苗孵化技術,為當地村民養殖淡水魚提供了優質的種質資源,降低了養殖成本。

“我們這里水源好,魚塘多,很適合養殖淡水魚;我們還有養殖能手,有成功經驗,這都為養好一條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張倩說,包括桐木村在內,全鄉有不少村民參與淡水魚養殖,效果不錯。“我們要繼續把這個產業做大,有意愿的盡快和村上、鄉上對接,真正把‘魚米之鄉’的品牌做得更響、擦得更亮。”

做優一粒米

閑置地長出生態米

“‘魚米之鄉’,不僅有魚,而且有米。米還是生態米。”說起米,村民趙昌瓊一聲嘆息,“外出做活路的人多了,好多水田都長滿了雜草,成了荒坡坡。”

“只要方法對,閑置地也能變良田。今年細沙村就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張倩所說的桐樓鄉細沙村,距彭水縣城100多公里,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外出務工,導致許多田地成為閑置地。

2021年,當地政府對細沙村200多畝閑置地進行整治,通過“坡改梯、小改大、短并長”的方式,高標準整治農田,完善田間道路和產業路建設,讓農田更適宜耕作。

今年,細沙村集體經濟公司通過集中流轉土地的方式,將200多畝閑置地打造成了優質水稻種植基地。

“整田、施肥、收割都能用機器,減少了勞力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應邀來到桐木村參加“苗寨龍門陣”的細沙村黨支部書記張坤告訴大家,在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帶動下,很多種植大戶看到了發展優質生態米的效益,都積極參與進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桐樓鄉,村民正用機械化手段收割稻谷。受訪者供圖

“我們不僅要讓閑置地變成良田,還要讓大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實現增收致富。”張坤說,細沙村還配套了優質大米加工廠房,通過把加工廠搬到基地的方式,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同樣的水稻種植,通過加工形成自己的品牌生態米銷售,實現村民收益的最大化。”

“桐木村的水田多,大家一定要積極主動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像細沙村一樣把生態米產業發展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真正實現共同致富。”張倩表示。

種好一根瓜

規模化發展增收致富

“說了魚和米,我們再來說說絲瓜絡。”張倩介紹,桐樓鄉規模化種植絲瓜已經3年了,品種不錯,技術成熟,最大的絲瓜能長到1.5米長。

張倩說的絲瓜,并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于食用的絲瓜,而是一種抗病毒能力強、產量高、個頭大的天蘿一號絲瓜。成熟的絲瓜經過浸泡、曬干成絲瓜絡,可廣泛用于制作床墊、鞋墊、坐墊、保健枕、化妝品以及廚衛洗滌用品等,市場前景廣闊。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桐樓鄉,村民正在浸泡絲瓜。絲瓜經浸泡、曬干成絲瓜絡后,可廣泛用于制作床墊、廚衛洗滌用品等。特約攝影 趙勇 攝

2019年,桐樓鄉以“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引進絲瓜種植產業,通過幾年的探索,種植技術日趨成熟。

“細沙村集體經濟組織規模化流轉土地,種植了200畝絲瓜,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20多萬元。”張坤的經驗介紹,讓桐木村不少村民對發展絲瓜產業躍躍欲試。

“這個產業好,我明年也準備種幾畝。”71歲的桐木村村民張世成此前在絲瓜種植基地務工,從年初的翻地、提箱、栽種,到夏季的除草、剪枝、疏花疏果,秋季的采摘,他都全程參與,一年下來務工收入兩萬多元,“種植的方法基本都搞懂了,何況村里還有技術人員指導,種絲瓜不得虧。”

“在絲瓜種植上,我們試驗和對比了好幾個品種,選擇了最合適我們桐樓的品種,我們還有過硬的技術,大家放放心心地參與,爭取把絲瓜絡產業規模做大。”張倩介紹,絲瓜種植面積擴大后,鄉上將建設加工廠,實現絲瓜絡的初加工,除了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大家收入外,還能為大家提供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夜已深,院壩里依舊燈火通明,大家各抒己見,暢想著美好明天……


 
     復制鏈接:http://m.suojiangwan.com/zixun/show-3729.html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聯系方式
 
該企業的資訊
 
最新資訊信息
 
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養好一條魚 做優一粒米 種好一根瓜 ——苗寨夜話產業振興手機版:http://m.wawangluo.com/21-0-3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