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最好的中文網絡小說,終于拍成電影要上映了
2017-07-09 22:54
有一部小說,源起自網絡,卻在我及眾多80乃至90后的心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還是現今網絡文學,乃至整個網文文化的啟蒙者。
它就是今何在的《悟空傳》。
《悟空傳》的創造者,今何在
《悟空傳》的小說,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在新浪網的“金庸客棧”開始連載的。那時大家都還混跡在BBS論壇,而《悟空傳》中那種恣意妄為的筆法,幾乎填補了那個年代青年們關于斗戰勝佛的所有想象。
2000年前后的這個節點,也剛好是《大話西游》文化在內地達到頂峰的時候。《悟空傳》對《西游記》的顛覆,大量“無厘頭”式語言和“解構式”黑色幽默的運用,明顯受到了《大話西游》的影響。
更巧的是,當時新版《西游記》也在電視臺開播了。不過這也并非純屬偶然。據今何在自己所說,他看了新版的西游后,覺得與老版相去甚遠,才萌生了自己來寫一個西游的想法。
http://www.510701.cn/wap/index.php?moduleid=6&itemid=4685
不過,據當年混過客棧的老炮兒說,其實還有另一個頗帶浪漫色彩的說法。
當年,金庸客棧上有個筆名為“紫霞”,真名為顧湘的作者,以“大話西游”的筆法寫了一系列重構《西游記》的小說(后結集為《西天》,一度絕版,近年又重出新版了)。
今何在看后,抱著一種文人競筆的心態創作了《悟空傳》。他當時在論壇里被人稱作“猴子”。“猴子”和“紫霞”,兩相呼應,讓人不免浮想聯翩。
《悟空傳》的第一個版本,出版于2001年4月。當時“網絡文學”對于傳統編輯來說,是新的事物,因此用錢寶客服電話內文根本不知道怎么編輯,整本書就像是隨便打印出來的一樣。簡陋卻熟悉的封面,重點在于青春
《悟空傳》真正讓無數書迷為之狂熱的,其實還是埋在那戲謔式語言下面的,關于反叛與尋找自我的主題。
今何在說過這樣一句話,“西游就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
唐僧師徒四人,明知前路“天命已定”,卻仍然上路。
人生不就像西游一樣嗎?人一出生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人生的價值,綜合管廊支架(www.sxycwy.com.cn)就像是在路上尋找西經的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反抗天命”和“尋找自我”成了今何在《悟空傳》的兩個基調。
《悟空傳》的電影延續了原著中被著墨頗多的兩對人物:悟空和阿紫,天蓬和阿月。
這兩段感情戲,一方面展現了人物的成長,另一方面也串聯起了整部影片反抗基調的主線。
阿月(鄭爽)與天蓬(歐豪)
彭于晏本身帶有的桀驁氣質把悟空這個角色詮釋得比較到位。
悟空首次登場時,電影還借用了《紅樓夢》中王熙鳳登場的“側寫”手法——通過阿紫等人的視角,電影鋪墊了除了多角度的側面描寫,卻唯獨不讓我們看到悟空的臉。這種做法,讓這個已在銀幕上出現太多次的角色,保留了些許神秘感。
彭于晏飾演的悟空是電影的一大看點
余文樂飾演的楊戟,則相比原著,作出了較大調整。
半人半仙的楊戟是一個很悲劇的角色。他既是天庭秩序的維護者,又是被利用者。夾在多股力量當中的他,想要升仙劈山救母,還想要保護阿紫。
楊戟的復雜性,導致他對悟空的態度,處于搖擺不定的曖昧狀態。他們之間的對抗關系,也在影片的視覺呈現上,成了最直接的矛盾。影片中幾乎所有重頭的打斗戲,都是因這兩人而起的。
余文樂飾演的楊戩,此時的他,還未打開天眼
不得不說,《悟空傳》的視覺效果,算是超出了國內同類奇幻類大片一大截子。特別是影片最后,悟空覺醒與楊戟一戰。金箍棒蛻出原貌,楊戟張開天眼,畫面效果簡直燃爆。
而在視效之外,《悟空傳》對整體節奏的處理也參考了好萊塢大片的敘事模式。
由于小說里已經有對前世今生的涉及,《悟空傳》的電影版把故事分成了天庭——人間——天庭三個段落。對應的,主人公的成長和變化也在這三個段落中展開出對抗——合作——對抗的進程,頗有些三生三世的味道。
影片中用來逗樂調節奏的喜劇角色,卷簾
細想之下,這算是個比較有意思的設計。
在天庭的時候,悟空、阿紫、天蓬、阿月和楊戟都是神,比較難有更進一步的行動。而當他們落入人間,失去法力以后,這幫神仙就成為了“人”,矛盾才能進一步展開。
人間的一段戲,比兩段天庭的故事要動人很多。
在人間,每個人都脫離了神的無情無義:失去母親的楊戟遇見錯認他為兒子的瘋老太太;阿紫給悟空圍上了紫色圍巾;天蓬和阿月重新合并了星石。
阿紫在和猴子的相處中,漸漸喜歡上了他
褪去了神的法力的他們,管道抗震支吊架www.sxycwy.com.cn仍然是村民們眼中從天而降的眾神,要帶領他們對抗妖云。但在人間的這種暫時性自由,倒頭來只是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天命難違”。
也只有在這時候,重回天庭的他們做出的反抗,才真正具有反抗的意義。
《悟空傳》其實是一本是很難改編的小說。它有很重的文藝氣質,時間線和主角隨意切換,還有很多意識流、碎片化甚至是哲學性的筆法。
可以說,《悟空傳》并不擁有成為一部商業片的基底,因此在將它改編成面對市場的電影時,片方肯定是要做出取舍的。
《悟空傳》中的反派人物,天帝
電影《悟空傳》并沒有走原著中多主角多線的敘事方式,而是采取了多主角的單線敘述。
影片只選取了小說中的一小段故事,加入了大量的打斗戲。唐僧、白龍和沙僧的故事都被刪去,甚至連取經之路,都還沒有在影片中展開。因此,它其實只是西游之路開始前,對人物前史的一個片段式刻畫。
這倒是個符合市場商業思路的選擇。相信沒有讀過原著小說的觀眾,不太會拒絕這樣的講述方式。但原著黨,難免會有些失望。對他們來說,《悟空傳》的意義,遠遠高過一部講叛逆,講熱血的奇幻巨制。
有讀者甚至在解讀《悟空傳》時,甚至想到了彌爾頓的《失樂園》。因反抗而失去花果山的猴子,對應著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而漫長的取經路,則對應著他們在人間的經歷。
《失樂園》是一部長詩,它講述了人的原罪與墮落,詩中的叛逆之神撒旦,因違抗上帝的權威被打入地獄,卻并不屈服,為了復仇,他后來又返回伊甸園,這個和《悟空傳》中的魔王很接近
影片的最后,彭于晏第一次真的以“猴子”的形象出現,而管道綜合支吊架www.sxycwy.com.cn結尾出現的經典臺詞,無疑是在揭示,悟空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所以《悟空傳》這部電影,不過是今何在西游故事的一個開頭。這之后的續作,也許藏著更多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