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注:149
2014-04-25 17:30
中國商品融資泡沫“傳染”全球?![]() ![]() 中國商品融資泡沫“傳染”全球? 天津哲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介紹,除了銅、鐵礦石這類“硬”商品,中國進口大豆這樣的農產品也因為國內收緊信貸而傳出違約威脅。本月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創8個月新低顯示出,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問題引發的全球蝴蝶效應。業內人士預計,買家如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可能取消未來船運訂單。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進口大豆1535萬噸,同比增長達創紀錄的33.5%。但華爾街見聞網站本月上旬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因銀行減少開具信用證,中國進口商至少已違約進口大豆約50萬噸,規模創十年新高。 據路透報道,中國頭號大豆進口商山東晨曦集團旗下宏日糧油公司總經理邵國瑞本月中旬估計,中國買家還可能違約132萬噸價值約9億美元的美國與南美船運大豆,因為如果履約付款,每船進口大豆將虧損700萬美元, “如果收這些貨,有些(買家)可能得破產。這就是為什么他們選擇不履約的原因。” 為避免巨額虧損,中國進口商寧可“賴賬”,大豆的交易方式也給了他們可乘之機。賣方在履約發貨拿到單據或匯票后才能在銀行辦理議付。邵國瑞預計,如果買方不能解決融資問題,可能要取消未來的船貨。 目前全球60%的出口大豆都銷往中國,大量船貨面臨違約風險也讓中國買家有了壓低價格討價還價的“籌碼”。農業交易商上海神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位投資經理Gao Yanbin預計: 大多數運貨最后都會賣給中國,這將迫使賣家重新議價,會對買家有利。 而售價壓低只會夸大流動性問題,因為大豆信用證作為貸款抵押的價值會縮水。對手方的風險將普遍增加,相應地票據面額與貸款額的差額——“墊頭”會增加,流動性將吃緊,陷入惡性循環。 過去銀行還樂意利用放貸獲利,現在風險增加,自然不愿冒險提供貸款。一家貿易公司的高管就向路透記者道出了銀行的變化: 現在他們開信用證要求存款更多,以前是合約價值的10%,如今銀行逐步把這一比例上調到了20-30%。 業內人士稱,出具信用證的要求變得更嚴格已經嚴重影響了交易商的現金流,需求疲弱又導致庫存量大,難以很快出清周轉。 對中國進口商而言,用信用證的低息貸款融資不僅是大豆,也是銅融資套利的“法門”。路透今年3月的報道提到,中國60-80%的進口銅被國內企業用做抵押,為其他項目融資。 印度尼西亞投行大華繼顯(UOB)的大宗商品高級分析師Helen Lau此前評論認為,50萬噸中國進口大豆違約不會立即產生風險, “我們擔心的是(礦物等)‘硬’大宗商品違約。” Lau舉了鐵礦石和銅為例,說約有40%的進口鐵礦石是信用證方式購買的,其余60%為現金支付。而進口銅就大部分是信用證支付。 今年3月上海超日債違約成為打破“剛性兌付”第一單后,高盛的報告曾警告,人民幣波動性增加給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交易帶來更大隱憂。 上月華爾街見聞有關超日債違約的蝴蝶效應系列文章曾提到倫銅、滬銅暴跌,還有BDI指數大跌8%。 繼去年圣誕節至今年1月初暴跌35%后,本月BDI又創新低。截至本月11日,BDI指數連跌14天,11日收報1002點,創8個月來最低水平,跌幅逾37%,年度表現為近三十年來最差。 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曾援引臺灣《聯合報》報道提到的航商觀點,海岬型船租金走跌早在業界預期之中,原因在于中國大陸鋼廠現有鐵礦砂庫存已推高至上億噸,短期去庫存化速度慢,必須耐心等待一段時間。 而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航運業持續低迷。部分韓國航運公司甚至取消了訂購大型船舶的計劃。 BDI是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走勢的晴雨表,是目前衡量國際海運情況的權威指數,也是反映國際間貿易情況的領先指數。由于干散貨航運主要體現的是全球初級產品的需求,因此是經濟的領先指標,具有毛利高、價格波動大的特點。 印度高等法院取消果阿邦鐵礦石開采禁令 但限制產出:http://www.tjdjer.com/industry/175.html 供應鐵礦石產品展示:http://www.tjdjer.com/chanpinzhanshi/2.html 復制鏈接:http://m.suojiangwan.com/zhidao/show-3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