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瀏陽蒸菜起源于湖南省瀏陽市瀏陽河的上游——大圍山腳下的東區鄉鎮,隸屬于湘菜系列。相傳明初時南京政權的朱元璋派兵與荊湘政權的陳友諒開戰,因瀏陽人支持陳友諒,朱元璋便血洗瀏陽,造成“地廣人稀、不見炊煙”的慘象,使瀏陽周邊省份的人口大量遷徙到瀏陽。據《瀏陽縣志》記載,“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破潭〔潭州,今長沙〕,瀏遭殲屠殆盡,奉詔招鄰縣民實其地”。于是外地移民紛紛遷入大圍山腳下插草為標,當時移民大都來自江西,成為當地人口的主要來源。明嘉靖年間,一批福建人避倭寇亂,逃入江西宜春,隨后,廣東人亦接踵而至,竟達數萬。他們搭棚而居,被稱為“棚民”,明亡后,“棚民”不斷反清,遭清廷捕殺,被迫逃亡。其中一部分潛入大圍山的深山僻壤,墾地開荒……這些遷入戶均保持原籍客家方言,世代相承,被稱為“客姓”,當時較平闊的地方均為江西移民居住,“客姓”只好進入山區定居。 客家人離親別祖,顛沛流離,歷盡艱辛,千里遷移,來到瀏陽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
瀏陽蒸菜最早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誕生的,他是老百姓為反抗官府躲避抓丁而準備一天的飯菜,在蒸飯的時候整好幾個菜碗放到飯甑里一起蒸,只要飯蒸熟了菜也就熟了,端起飯甑就可以吃飯,這樣節省了做飯時間,也盡量少見炊煙。就是在極端時期(強收鍋、爐,發現炊煙抓丁時期),也利用夜晚做飯菜,并且夜晚看不到炊煙,有利于隱蔽做飯菜。那時的菜肴主要是干菜、臘貨、壇子菜,便于保存且方便快捷,這一習俗被廣泛流傳,沿襲至今,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菜系。
“蒸”出的健康飲食
1.不上火
現代人大多操勞過度,陰虛火旺;由于蒸的過程是以水滲熱、陰陽共濟,鎖住了全部維生素和水分,蒸制的菜肴吃了不上火。因此女士吃蒸菜更漂亮(臉上不會長痘痘),男士可保胃健康(對胃刺激小)。皮膚更水潤,身體更強壯,吃一頓蒸菜,比得上女士做一次SPA,男士做一次體育運動,既滿足了飲食需要,也做了一次食療。
2.營養好
蒸菜能最大程度保持食物的味、形和營養,保證營養不流失,避免受熱不均和過度煎、炸造成的有效成份的破壞和有害物質的產生。蒸菜所含的多酚類營養物質,如黃酮類的槲皮素等含量顯著地高于其他烹調方法,對身體非常有好處。
3.最衛生
蒸的過程在醫學上叫濕熱滅菌,菜肴在蒸的過程中,能最大程度消除菜品原料的有害成分,餐具也得到蒸汽的消毒,避免了二次污染的機會。
4.最健康
食物在進行煎炸等高濕烹調時,使得食用油被氧化,在體內產生有害的自由基,而自由基會加速人體的衰老、加劇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蒸菜沒有那么多油脂類成分,特別適合“三高”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真正遠離“洋快餐”給人體帶來的危害。
5.更純正
蒸菜更注重原汁原味,比炒菜的食用油用量要少一半以上。原料的原始滋味不被分解替代,讓顧客細細品味純天然菜品的本來味道,回歸大自然,找到天然健康。
6.易消化
蒸菜時菜品保持原有水分不流失,所以蒸出來的東西比較松軟,肉質比較鮮嫩,進入胃里邊更容易被消化,有止胃痛,中和胃酸治療胃炎的藥物療效。
項目優勢
綠色原材料基地
公司總部在瀏陽河源頭——大圍山鎮,組建了“大圍山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聘請湖南農業大學專家現場指導,統一供種、統一栽培養殖技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制作方法,真正實現了從田野到工廠到餐桌的全程監控。
大圍山空氣清鮮,水質優良、土地肥沃,無污染廠礦企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小氣候環境,利用這一優勢將大圍山建設成有機、生態、綠色、無公害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四大特點
特點一:健康營養、口味獨特
瀏陽蒸菜符合健康要求,營養合理,具有不上火、殺菌徹底、保存方便、食用快捷、味美香醇、營養超群等優點。
特點二:成本自控,出品快捷
瀏陽蒸菜每個品種均可前期準備,流程化控制,確保每份的成本在指標之內,并可與蒸飯、蒸粥、蒸湯及其它甜品風味小吃結合,上桌迅速、出品快捷。
特點三:適應廣泛,選址容易。
瀏陽蒸菜男女適合,老少皆宜。城市中心、農村鄉鎮、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經營,特別是在人流集中地段,很受時尚一族、白領、小區家庭的歡迎。
特點四:小本投資、高額回報
瀏陽蒸菜店面可大可小,投資可多可少,總部以其多年的運營經驗,為加盟商提供全套運營模式,年贏利可達20萬元以上。
五統一模式 整店輸出
1、統一原料 2、統一標準 3、統一口味 4、統一形象
5、統一管理
總部利用自有基地,統一向各加盟店供應原材料,確保原材料質量優良。充分研究和挖掘瀏陽蒸菜的制作工藝,制定出了統一制作標準,以求達到統一的口感。根據各地風俗口味的不同,總部根據當地情況,指導加盟店稍作調整,基本口感不變。總部會提供統一的VI手冊、裝修效果圖、技術操作手冊、統一制作的餐具、員工服裝等,實行統一管理,為加盟者提供整店輸出支持,并派員協助開業指導。
一方名廚——何家勝
何家勝,1858年5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瀏陽市大圍山鎮倉寶源(現大圍山鎮中岳村鋪堪組),卒于1957年2月6日,享年99歲。何老從18歲開始鉆研廚藝,并師從鄉間很多廚師,為遠近幾十公里的鄉鄰置辦酒席,人稱“何爹”。
何爹身高六尺,力大如牛。鄉間廚師一般皆為“屠夫”,為百姓宰豬宰羊。相傳何爹殺兩百斤肥豬只需他一人即可完成,無需別人幫忙,被傳為佳話。切肉手準如稱,與實際稱量重量誤差在五錢之內。切菜刀工運用自如,塊塊大小一樣,做出來的菜色香味皆全,堪稱“美味一絕”。由于手藝精湛,拜師者不計其數,他總是耐心傳授,不厭其煩,師從其者不下五十人。
何爹有生之年,對蒸菜情有獨鐘。他認為蒸菜最為營養、方便、衛生,對先人為躲避官府抓丁的精神尤為敬佩。曽經在日軍侵略當地時,他建議當地百姓天亮之前以蒸飯時蒸菜縮短做飯時間,躲避日軍追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平年代,他把蒸菜的技藝用于開發酒席主菜上,像蒸肘子、蒸魚、蒸果飯、蒸雞都是當地宴席上的名菜,沿用至今,甚至還被作為湘菜中的名菜流傳于全國。
何爹晚年更是酷愛蒸菜,總是要求兒媳做飯時蒸上幾個菜,一來不上火,二來養生;要求兒子徒弟刻苦研究蒸菜技術,把蒸菜發揚光大。